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构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完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推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在湖南科技学院2022年教学工作大会上的报告

期次:第471期    作者: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李常健   查看:1082

(上接第二版)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 务,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建设制度化、常态化和长效化;二是培育和树立师德师风模范典型,开展优秀教师和师德师 风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扩大先进师德事迹宣传及影响。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一是加强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省级人才计划培育力度;二是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英才支持计 划”和“青苗支持计划”,选拔和培育一大批具备精湛教学水平和高超科研能力的青年骨干;三是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鼓励课程进修和学历提升;四 是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开展“新入职教师研习营”“骨 干教师培训”等系列教师专业 发展活动。

 3.深化评价体系改革,激发教师创新活力

一是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推进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职称分类评聘体系,对教学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开设绿色评聘晋升通道;二是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和教学团队的政策倾斜与奖励力度,完善绩效工资、评奖评优政策。 

(三)推进专业建设,构建专业发展生态圈 

1.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增强 专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坚持专业建设“面向学 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 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 展”基本导向,聚焦“三高四新” 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重大需求发 展专业;二是围绕学校办学定位 与“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设置、 高起点建设网络新媒体、智能制 造工程等新兴产业专业集群;三 是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构 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四是促进 学科与专业相互支撑、协调发展, 持续强化专业特色、优化专业结 构,增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2.加强一流专业建设,提高 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是全力做好 2022 年国家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申报工 作,力争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 专业”建设点 1-3 个;二是做强 我校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 业建设点”专业,做好“一流本科 专业建设点”转“一流本科专业” 的准备工作,力争“十四五”末,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达到 2-4 个,省级(含国家级)一流本科专 业达到 20 个;三是加强“四新” 建设,促进工科和文科专业之间 以及与其它专业之间的交叉融 合,实现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 人才培养的统一。

 3.强化专业集群建设,建立专业发展生态圈 

一是围绕永州市特色植物 开发与利用、油茶的栽培与精深加工产业链,以生物工程专业为龙头,特色发展生物制药类专业集群;二是围绕永州市智慧城市 建设与园区升级战役,利用华为 (永州)大数据中心的优质资源, 特色发展电子信息类专业集群; 三是围绕永州市旅游资源与地方文化,以旅游管理专业为龙头,引领旅游文化产业等专业特 色发展;四是围绕永州市基础教 育发展目标定位,以公费师范生培养为契机,发扬传承学校师范 教育优势,以英语、汉语言文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专业为引领, 特色发展教师教育类专业集群。 

4.推进专业认证工作,促进专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严格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与师范教育专业认 证标准和《湖南科技学院专业认 证工作实施方案》,分类推进学校专业认证工作;二是学校相关职能部门通力协作推进专业认证工作,为教学学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三是相关学院要高度重视,把专业认证作为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确保学校在“十四五”期间9个专业完成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7个专业完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

 5.探索中外共建专业,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

 一是合理引进国外优质教 育资源,吸收国外先进教学理念,融合本校专业特色,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专业人才。重点围绕优势特色专业开展中外合作 办学,力争 1-2个专业获批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二是充分利 用国(境)外合作高校优质教育 资源多维度培养学生,力争校际交流学生人数不低于 15 人 / 学 年。 

(四)推进课程教材建设,构建课程发展生态圈

 1. 加强一流本科课程建设, 加快数字课程资源共享

 一是加强“一流本科课程” 认定的申报与建设工作,积极准 备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 程”的认定工作,力争“十四五” 期间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达到 4-6 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达到 58 门;二是以各级一流课程为示 范引领,以一流课程建设标准为 标杆,全面促进课程建设;三是 加快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建设与 共享,建立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 体系中所有课程的网络课程,网 络课程总数达到 1500 门,公开 开放课程达到 150 门,实现数字 化资源共享。

 2. 强化专业类课程群建设, 建立关联互通的课程圈 

一是按知识结构的相关性 归类,每个专业建立若干个以一 流专业课程或主干课程为核心 的“课程生态圈”或“课程群”,促 进课程协同发展;二是根据专业 课程群内课程的逻辑性,构建起 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 互衔接、相互支撑的耦合式课程 集群;三是充分发挥“一流课程” 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教学团 队、基层教学组织和教材建设, 力争到“十四五”末,每个专业建 立起不少于 2 个课程群,全校课 程群总数达到 100 个,建设各类 校本教材总数累计不少于 100 门。

 3. 推进新时代下教材建设, 发挥教材课程育人作用 

一是要积极开拓数字出版 渠道,开发数字教材、数字教辅 等多种数字化教学资源;二是要 加快推进优秀教材建设,推动各 教学单位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动 态和特点,积极申报国家级、省 级和校级优秀教材,力争到“十 四五”末,立项建设 10-15 部校 级优秀教材。 

(五)推进实践教学建设,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一是加快推进实践教学管 理信息化,构建实践教学数字管 理平台;二是科学规划学校工程 训练中心的功能区划分,为工科 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共享环境与 条件;三是深化课程实践、实习 实训、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等实 践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改革 创新。

 2.创新实践教学手段,开发学生学习潜力

 一是在实践教学组织形式 上吸收和借鉴翻转课堂、混合式 教学等新模式,探索实施新型研 究性实践教学模式;二是鼓励探索实施理论+ 实践融合性教学 模式,破解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两张皮问题;三是在实践教学技 术应用上融合虚拟仿真、慕课、“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平 台,积极探索新型网络实践课程 建设。力争到“十四五”末,建设 20 个以上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 学项目,5 门以上高水平实验慕 课课程。

 3.强化协同育人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一是落实“三个对接”,即专 业与企业对接、学校实习指导教 师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对接、学 校科研人员与地方经济社会发 展对接;二是落实“创新‘四种机 制’”,即创新“互惠双赢”的利益 驱动机制、“人才共育”的专业建 设机制、“过程共管”的专业教学 管理机制和“责任共担”的运行 约束机制,构建“思创、专创、地 创”融合育人模式;三是加大校 内双创平台建设力度,加强对大 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指导和投 入,不断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4.加强学生竞赛组织,推动赛学深度融合

 一是以“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引领,打造高水平学 科竞赛平台,推动赛学深度融合;二是健全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强化科研育人功能,引导教师更大范围开放共享各级科研 基地和科研项目,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三是积极探索重点赛事的项目制管理,鼓励 各学院依托自身优势,组织和承办高水平学科竞赛,实现“以赛助教,以赛促学,赛教结合,以赛促改,师生协同创新”的赛学深度融合,形成学科竞赛驱动教学 的长效机制。 

(六)深化教学综合改革,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1.实施培养模式改革,开辟人才培养途径 

一是坚持“学生中心”理念, 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标 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从“教 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 二是坚持“产出导向”理念,按照 “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原则进 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是坚持 “持续改进”理念,深化教学评价 改革,实现人才培养路径从“开 环”到“闭环”的转变。

 2.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一是加快推进智慧教室、智 慧教学平台的推广应用,提高教 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二是推动 新一轮课堂教学革命,推进线上 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和信息 化教学模式改革;三是积极推进 翻转课堂,开展探究式、启发式、 讨论式、协作式教学,杜绝“水 课”,打造“金课”。 

3.夯实基层教学组织,提升教书育人能力

 一是创新基层教学组织模 式,制定《湖南科技学院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基本标准》,推动基层教学组织规范化建设;二是创新基层教学组织载体和运行方式,依托课程(群)、学科专业、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实验团队等, 以课程(群)教学、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研究为主题开展多元探索,做到教学环节全覆盖、教师全覆盖;三是探索新时代新型基 层教学组织模式,建设一批时空交互、功能齐备、动态开放的虚拟教研室;四是加强基层教学组 织间的交流学习,组织开展跨系 部教学观摩等各类教学学术活动。 

4.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一是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加 强对所有教学环节,特别是课堂 教学环节的常规教学管理督查; 二是改革学籍管理制度,推进辅 修专业制度改革,完善学分制, 扩大学生学习课程的自主权、选 择权;三是依托智慧教学管理系 统,对教学研究论文及成果管 理、学分制学籍管理等难点工作 进行信息化管理改革,构建信息 化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 

5.加强教学成果培育,注重教学成果推广

 一是加强教学成果的培育。 着力在“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 式及评价机制、农村教师培养、 专业生态建设、课程生态建设、 校企融合及产业学院共建等方 面培育教学成果,力争到“十四 五”末,新增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项;二是加强开展优秀教学成果研讨与推广。成立优秀教学成果宣讲团,提高教学成果推广的广度、深度;三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成果实践。 鼓励教师成立由学生参与的教学成果实践团队,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七)健全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 强化审核评估顶层设计, 对标开展自评自建工作 2025 年,学校将接受教育部 新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做 好新一轮审核评估启动工作,一 是通过举办专家讲座和到兄弟 院校考察等活动,做好新一轮审 核评估指标体系解读和研讨工 作。二是制定新一轮审核评估推 进方案,做好顶层设计工作。三 是分阶段实施教育教学自评自 建工作,查找问题,对标整改。

 2. 健全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发挥质量标准引领作用

 一是根据新一轮审核评估 方案,更新教学质量标准理念, 完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二 是强化教学学院质量责任主体 意识,对标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 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优化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完善课堂教学、学生实习(实训) 等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 

3. 强化教学环节质量管理,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是分类开展教学专项检 查工作,创新开展毕业论文(设 计)抽检和校级抽样答辩工作, 认真做好相关工作。二是构建以 教学学院为主体的多元化教学 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校院督导机 制,健全教学质量激励和责任追 究机制。三是强化教学质量常态 监测实效,编制发布年度本科教 学质量报告。 

4. 深入推进教学评价改革, 构建科学有效评价体系

 一是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 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健全 教学评价制度和机制。重视用人 单位、行业企业以及学生参与教 学质量保障,引进“第三方”评价 机构,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 学评价体系。二是建立校内本科 教学评估“年检”制度,分年度开 展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师课 堂教学质量评价、毕业生就业质 量评价等。三是改革教师课堂教 学质量评价,落实《湖南科技学 院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 办法》,完善学生评价、教学督导 评价和同行评价。 

老师们、同志们、同学们,“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 “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 时代新人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